永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日期:2022-11-09 08:44 来源:永安市文体和旅游局
| | | |

    永安市非遗项目汇总表

项目名称 

类别 

非遗级别 

传承人 

项目简介 

级别 

姓名 

永安大腔戏 

传统戏剧 

第一批国家级 

第二批国家级 

邢承榜 

熊德钦 

永安市丰田大腔戏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现有福建永安大腔戏院团演职人员23人。大腔戏起源于元代,从江西弋阳传入青水,演出中保留着20多种剧目,100余个“折子戏”,20多个“仪式戏和小戏”等完整剧目。 

永安大腔傀儡戏 

传统戏剧 

第二批福建省级 

第一批福建省级 

王华 

2007年,永安大腔傀儡戏入选第二批福建省级非遗传统戏剧类代表性项目名录。是目前全国民间傀儡戏中唯一演唱大腔特色品种的提线傀儡戏剧种,由永安市青水畲族乡王氏家族世代相传。传统剧本剧目有《海游记》、《南游记》、《度仙记》等30多个剧本剧目。 

永安贡席制作工艺 

传统技艺 

第二批福建省级 

第一批福建省级 

邓丽娣 

2008年,永安贡川草席制作工艺被认定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明代中期,贡川水运发达,贡川成为永安四大集镇之一,手工业高度发展,贡席遂以其生产规模和优良品质而畅销八闽。 

永安安贞旌鼓 

民俗 

第三批福建省级 

第一批福建省级 

罗立根 

2007年,“永安安贞旌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贞旌鼓。起着驱邪镇鬼、助威壮胆的作用。厦门大学著名教授易中天在评价安贞旌鼓时说:安贞旌鼓色彩外黑内红,黑色代表“水”,红色代表“火”,安贞旌鼓,内和外顺,在红与黑的厚重中透露出和谐之美。这两者的交融也体现永安的和谐与包容。 

龙角舞 

传统舞蹈 

第三批福建省级 

第二批福建省级 

杨国民 

2009年入选第三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角舞最初作为道场的一种表演形式在民间流传,它多半是以祈求上苍保佑天下芸芸众生,生活安康,五谷丰登,天下太平,四乡八邻和睦共处为主要内容。如今龙角舞作为民间民俗的一项活动,依然在一定范围内流传。 

永安“唱花” 

曲艺 

第三批福建省级 

第二批福建省级 

吴可庭 

2009年入选第三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永安唱花属在劳动中产生的原生态民间说唱,以永安方言创作、传唱,流传于永安大湖一带,至清中期,由迁徙至大湖新冲的闽南移民传承传播,又带有闽南高甲戏腔。演唱时间相对固定,一般只在正月初一至初五晚上举行。 

闽派古琴(永安) 

传统音乐 

第一批福建省级扩展项目 

   

永安闽派古琴创始人杨表正,是我国明代音乐史上一位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开创了永安闽派古琴之源。杨表正对古琴的历史曲谱、歌词、琴学理论的造诣很深,提出“十四宜弹”和“十四不宜弹”,他利用可填词的古琴曲填上歌词,同时还创作了大量的琴歌在古琴界和民间大力推广琴歌。 

杂剧作场戏(永安) 

传统戏剧 

第五批福建省级(申报国家级已在公示中) 

第二批三明市级 

黄圣君 

2017年入选福建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杂剧作场戏是田野调查的重大发现,它既有诸多古杂剧因素的遗存,又有浓厚的地域文化和民间色彩,是我国早期戏曲流传与地域宗族、宗教、人文以及传统社会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着深沉丰厚的历史积淀和古老独特的艺术形态。 

永安小陶二十八宿花灯 

民俗 

第六批福建省级 

第二批三明市级 

刘昌汀 

2019年入选第六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永安市小陶镇团结村刘氏后裔流传的一种古老的以祭祀刘氏先祖的民间游灯习俗,是刘氏后世以二十八宿纪念二十八位跟随先祖刘秀“复兴汉室”的开国元勋的丰功伟绩,从正月开始到正月十六结束表演,服装装箱封柜放祖祠,灯具送至村尾、水口处焚烧,有“送神归天”,从此安顺消灾的寓意。 

永安贡川闽笋工艺制作 

传统技艺 

第六批福建省级 

第二批三明市级 

邓常茂 

2019年入选第六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贡川闽笋干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明代, 贡川当地就有生产制作笋干。贡川人把猫笋称为明笋, 而“闽与明”两字在永安方言中口音相同。由于产品大量销往江浙等地,外地人认为是来自福建的笋干,就把明笋叫为闽笋干,因此所谓闽笋干,最早就是产自贡川的明笋干。 

永安青水打黑狮 

民俗 

第一批三明市级 

   

永安市青水乡打黑狮,又称武狮、武戏、黑狮舞蹈,民间称为“征狮”和“降狮”。黑狮每头由三人装扮而成,由十八个勇士轮着与狮打斗,最后降服黑狮,得胜而归。是具有神秘和浓烈的宗教祭祀仪式韵味的表演形式。 

永安槐南打黑狮 

民俗 

第一批三明市级 

   

永安市槐南打黑狮活动历史悠久,约起源于明朝时期。参加打黑狮的队员,全队或七八名,或二十多名,分为“领头人”(大锣鼓者)。狮鬼(执蒲扇、仙草者),舞狮者二三人、武术手五至十多人不等,另有打击乐队二三人或五六人参与表演。槐南每逢过年过节或喜庆之日、民间迎神赛会、祭风祈雨,常有打黑狮的文娱活动,深受群众欢迎。 

永安小陶八一龙灯 

民俗 

第一批三明市级 

第二批三明市级 

朱建明 

八一龙灯是群居在八一村张坑的朱文公第十八代裔孙朱启琳所创。每年秋季祭祖时在祖祠进行舞龙表演,春节到每座大宅院拜年。一求龙运亨通,丁财两旺,二达增添节日、祭祖热闹气氛。由于龙灯表演套路多变,要求表演者体魄健壮,相互间配合协调,因此,舞龙又是一项娱乐、体育兼举的群众性活动。 

永安小陶竹马灯 

民俗 

第三批三明市级 

第二批三明市级 

黄集良 

竹马灯,是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镇上坂村每逢正月开展的一项民间民俗活动,用手工制作的竹马,配以民间乐器等道具,四处游玩,接受人们烧香、朝拜、许愿,相传始于宋代初年,至今日已经是第24代,600多年的历史了,现已成为当地逢年过节村民自行组织开展的一项传统民间民俗活动,并在小陶镇的其它姓氏族群中广泛流传。 

永安贡川官丸烧麦宴 

传统技艺 

第三批三明市级 

第二批三明市级 

姜历山 

“官丸烧麦宴”是由贡川第一位进士林腾蛟为官期间受到烹饪美学的启发,宦游归里时亲自创制出的饮宴。从最初士子登科或官位升迁而举行的饮宴,蔓延至民间的婚宴、寿宴、接风、饯行等宴会。500年来,不断融入当地饮食习惯的特点,形成贡川人宴请的最高礼仪。 

永安吉山老酒传统制作工艺 

传统技艺 

第三批三明市级 

   

“自有文川溪,便有吉山酒”,吉山老酒是福建省永安市有名的一大特产,黄氏家族传承的燕吉农家老酒制作工艺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传承至今已有六代,三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保留了传统的酿造方法,选取当地上等原料,酿出来的老酒具有色美、醇香、味甘、滋补之品质。 

三明龙船歌(贡川) 

传统音乐 

第三批三明市级扩展项目 

第三批三明市级 

刘长海 

贡川《龙船歌》有着悠久历史,内容大体可分为造船敬神类、思圣赞英类、抒景赞志类等。全曲歌词约400多句,一人主唱, 众人随和。《龙船歌》是龙舟赛中的主旋律,是端午节的节俗伴声,为传统的节俗活动增辉添色。 

永安贡川吹打乐 

传统音乐 

第五批三明市级 

   

贡川吹打乐就是广泛活跃于当地的一种民间音乐艺术。盛于明、清两代。其主要形式就是通过民间的婚丧嫁娶以及各种庆典风俗、劳动习俗和岁时节庆活动人们对生活的各种期盼以吹打乐形式表现出来。 

槐南唱曲 

传统音乐 

第五批三明市级 

第三批三明市级 

罗旌涣 

据槐南镇罗氏族谱记载,“槐南唱曲”流传至今约有150年的历史。初始完全是本村几个爱好戏曲的人凑在一起, 用当地流传的戏腔来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 一百多年来, 这种形式不仅在本村流行, 同时连四邻乡镇都会邀请他们。 

抗龙柱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第五批三明市级 

   

始于明朝年间,因修建桥梁、房子、寺庙等建筑需要大型木头做横梁,因习俗要求木头不能落地,所以就有了扛大梁、扛立柱、扛桅杆、扛杠梁、扛桥梁等具体的说法,人们将这些说法统称为“扛梁柱”,由于永安话“扛梁柱”与“扛龙柱”谐音,所以人们习惯称为扛龙柱。 

永安槐南上花梁 

民俗 

第五批三明市级 

第三批三明市级 

罗春红 

槐南镇建筑历史悠久,建房十分讲究风水和仪式,从选地基、备材、上花梁等都有着一整套完善的传统仪式,花梁当属建房过程中最为隆重的一幕。主人首先要多次上山选材,一般为杉木,砍伐后,剥皮晒干,确定大梁的长短。而后请算卦先生挑选良辰吉日,邀请专门会扛花梁的人员,将花梁扛到主人老家。老家的亲人做好接梁的各项仪式,要在吉时把花梁上到屋顶,法式完成后家里大摆宴席,请上家里的亲朋好友庆祝。 

永安槐南摆供 

民俗 

第五批三明市级 

第三批三明市级 

罗旌洧 

永安槐南摆供是永安市槐南镇世代相传的民俗活动。每到菩萨诞辰,槐南镇当地民众自发的拿出家里最好的食地供奉菩萨,供奉的食物越来越有造型,设计越发美观的摆盘。如建筑、人物、自然风光等,除了传统的家禽外现代的商店里有的商品都可以带上供桌。 

红曲酿酒技艺 

传统技艺 

第一批永安市级 

   

槐南老酒,普遍指用红曲米酿造的酒。在槐南,几乎每家每户都有酿造老酒,逢年过节、请人待客都少不了老酒,除此之外,老酒还是妇女们坐月子的补品之一,配着炖鸡吃,具有活血消食和热补的功效。红曲的选择就很有讲究,这决定着酿出老酒的质量,之后就是选择糯米,糯米的多少决定之后酒的甜度和浓度。当地人都把酿酒为大事,会邀周边邻居来家里吃糯米。 

银元修补技艺 

传统技艺 

第一批永安市级 

   

永安市槐南镇人从对银元的喜好到收藏,直至以银元为一切生产生活的交易,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历程。20世纪90年代初期,收藏热开始大幅升温,有些银元品相不好,他们就慢慢地钻研银元修复工艺,复原银元破损的地方,凭借自己的传统精湛的打银工艺,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购、供、销产业链。 

织麻布传统工艺 

传统技艺 

第一批永安市级 

   

麻布,也称夏布,手工织麻布,在永安槐南镇洋头村村民眼中,麻布又叫“福建绸”。在这个有3100人的大村,至今还有不少手工织麻布的能工巧匠,在这里,手艺的温度依然存在,只是前景不容乐观。据了解,整个槐南镇,只有洋头村的四户人家和洋尾村一户五台手工织麻机还在运转。 

永安槐南民间春节习俗 

民俗 

第一批永安市级 

   

永安槐南民间春节习俗是永安市槐南镇世代相传的民俗活动。一般春节大多从腊月(即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始至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有谚语:“廿四扫尘,廿五宰猪,廿六赶墟,廿七讨钱,廿八舂果,廿九过年”。 

文昌阁点灯 

民俗 

第一批永安市级 

   

文昌,是天上星官的名字,叫文昌星,民间认为它是专门管理人间读书和功名的一个天上官员。坐落在槐南镇洋尾村中心的文昌阁(又名八角楼),每年农历二月初三这一天,西华片四村的民众家家户户手提灯笼于下午四时起,陆续到文昌阁供拜文昌帝君,点取文昌阁火种,祈求来年子孙会读书,读好书。因此有“八角楼上八角翘,八角楼下好读书”的民谣。待天黑后,每家提着灯笼回家。 

迎铁枝 

民俗 

第一批永安市级 

   

迎铁枝,也称“走古事”,槐南镇是永安市唯一一个有此风俗的乡镇。每年正月初举行,铁枝由轿脚,铁枝,轿椅组成。轿椅周边镶各种飞禽走兽,金山银山,以示吉祥如意,丰衣足食。 

小陶汉剧 

传统戏剧 

第一批永安市级 

   

汉剧于清朝道光年间传入小陶黄城三槐堂(现为五爱村)。汉剧自从传入小陶以来,村民对此戏剧喜爱有加,并且融入二十八宿花灯、竹马灯等到汉剧演出之中。小陶汉剧夹杂着元曲和地方戏曲的因素在里面,形成自己风格的一种汉剧。 

永安贡川得胜回朝鼓 

民俗 

第二批永安市级 

   

永安贡川得胜回朝鼓,原是大唐征东得胜回朝鼓,后随着王室子弟的出迁流入福建,于宋朝在福建李氏族人中传承,至今已经有1400多年了。 

槐南西华全牛宴 

传统技艺 

第二批永安市级 

   

槐南西华全牛宴是槐南镇从古至今千年流传的烹制技艺,是历史遗留的民间技艺,是结合了本地美食,用当地人特殊的烹制方法所制作的牛系列宴席。 

槐南大木木雕技艺 

传统技艺 

第二批永安市级 

   

槐南镇木雕工艺历史悠久,他展示了古代人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以口口相传的形式,是当地各姓氏文化相融合的结果,有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 

槐南粉干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第二批永安市级 

   

槐南民间一直传承着粉干的手工制作技艺,通过泡、煮、蒸、磨、蒸、绞、晒等多道工序完成手工制作过程。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